中國書房》出版社內部工作室,怎麼玩? | Openbook閱讀誌
中國書房》出版社內部工作室,怎麼玩? | Openbook閱讀誌
▉起風了:社內工作室成為業界潮流
中國書房》出版社內部工作室,怎麼玩?
▉起風了:社內工作室成為業界潮流
2011年9月,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向旗下各單位發出《骨幹編輯人員選題創新計畫實施方案》,方案指出:「為加快體制機制創新,鼓勵各所屬單位骨幹編輯人員充分發揮創新潛能和專業技能,集團公司特安排圖書生產機制創新專項資金(骨幹編輯創新專項資金),在收益共用、風險共擔原則下,支援各單位骨幹編輯設立出版工作室、選題策畫公司等實體機構,依託所在單位開展選題創新業務。」
這項政策,正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12年1月成立腳印工作室、王瑞琴工作室的背景。
「大開綠燈」的並不只有中國出版集團一家,大陸各出版社紛紛起而效尤,鼓勵內部人員自創社內出版工作室,並在選題、約稿審稿、發排印刷以及發行和宣傳方面,提供便利和支持。這個做法的主要著眼點在兩方面:激發出版社活力,以及留住人才。而留住人才的主要途徑,則關鍵在於打破薪資的「天花板」,提升人才的自我實現感。
近幾年,中國的出版社轉型改制的腳步不斷加快,創建社內工作室愈加成為業界潮流。工作室主要分三種類型:以知名作家、資深編輯,或者現有的書系品牌命名工作室。如湖南少兒社2013年成立的湯素蘭工作室,作家出版社2013年先後成立的尹建莉工作室和王海鴒工作室等。
某些出版公司甚至打算以工作室全面取代編輯部門。進入2016年,新經典文化公司將各個事業部「解散」,拆分重組成不同工作室。率先起跑的是外國文學事業部,該部卅多位編輯在短時間內重新自由組合,成為獨立核算、自負盈虧的獨立品牌工作室。
老牌出版社中,新生的出版品牌不少,比如廣西師範大學的「理想國」,甚至已獨立為新的子公司。不過本文談及的出版工作室並沒有「理想國」走得那麼遠,辦公地點和所有人員的編制都留在原出版社,辦公流程也仍因循舊例。這些工作室在出版社內部運作,又與社內其他編輯部有所區別,成為業界一道特別的風景。
▉怎麼玩?以「甲骨文」工作室為例
2013年,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由年輕的編譯人員董風雲領銜,創立了學術圖書品牌「甲骨文」。四年多來,出版了百餘種學術暢銷書,深受讀者喜愛,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。
工作室成立以來,「甲骨文」這個品牌在中國各大主流媒體的年度書單中頻頻出現,曾獲鳳凰傳媒‧百道網聯合評選的2014年「中國好編輯」社科類第一名;2014年《新京報》授予年度出版品牌獎。其產值在2013年已近1000萬人民幣,2015年則突破4000萬人民幣。「甲骨文」的成功經驗,可簡單歸納如下:
一、優秀的工作室掌舵人
理想的工作室領導者必須是傑出的編輯人才,這類編輯人員應具備以下能力:必須是優秀的策畫人,出版過具影響力的書,在作者群擁有廣泛的人脈關係。此外,必須熟悉出版的全流程,瞭解編輯、印製、行銷和發行諸環節。必須有一定的領導能力,能夠帶領小團隊奮力前行。
董風雲於2010年9月進入社科文獻出版社工作,歷任編輯、譯著編輯室主任,2013年起任甲骨文工作室主任。他完全備具了上述條件,在策畫出版選題中獨具慧眼,更發掘了一批優秀、年輕、高效率的譯者。一位接受《澎湃新聞》採訪的讀者稱讚董風雲「為人親切和藹,充滿活力,與讀者打成一片,對讀者提出的意見,都能很好地接受、解決。」而這種態度,也表現在整個團隊上。
二、品牌意識先行
甲骨文書系的英文名稱是個新造詞「Oracode」,其中「ora」有「神諭」的意思,「code」則可譯為「法則」,希望藉由持續的學術出版,在市場中樹立新的法則。甲骨文工作室的選題定位是:緊扣時代、關注熱點,但不隨波逐流。這是在第一本書稿成型前即已設定好的品牌走向,在這條路上,他們幾乎沒走過彎路。
三、找準出版領域,定位目標讀者
董風雲始終堅持「大眾閱讀+學術經典」的出版理念,將甲骨文書系定位為「既是嚴肅的學術讀物,又具有可讀性」的經典學術著作、大眾學術。這類圖書在歐美市場已經運作得非常成熟,特別是那些曾獲得相關獎項、具有良好口碑的學術暢銷書。中譯本一經出版,通常立即就能引起中國書市的廣泛關注,「甲骨文」也因此得以在嚴肅閱讀領域占領一席之地。
「甲骨文算是社科文獻社這個大的出版平台裡的一個輕閱讀品牌,涉及的學科包括歷史、國際政治、人文和社會學等。」董風雲在接受《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》採訪時表示,相較於社裡的主流產品,甲骨文更注重書的品相、注重普通讀者的閱讀體驗。
他舉例,重新講述中國近代太平天國運動歷史的《天國之秋》,作者裴士鋒是史景遷的學生,這本「難度不大、普通人能讀懂、學者也願意讀」的書,至今銷量7萬餘冊,在系列圖書中已算暢銷。2015年8月,中國亞馬遜公司公布了一份預售圖書銷售排行榜,甲骨文的《金雀花王朝》位居第三。這對於一本世界史的嚴肅讀物來說,也算是奇蹟了。
董風雲將甲骨文圖書受到追捧的原因歸結為「時代的造就」。「國家的實力提升了,大眾普遍知識水準也在增高。大學生群體人數增多,其中很多人對知識有渴求,也有財力支持這一追求。」
董風雲認為,甲骨文的讀者大多是這樣一群「新崛起的一代」,他們一般具有不錯的學識水準,視野比較開闊,不一定從事學術研究,但有閱讀嚴肅學術的能力。摸清出版領域,找準目標讀者群,無疑是甲骨文成功的關鍵因素。
四、高專業要求的團隊建設
甲骨文工作室目前共有9名成員,多人擁有海外留學經歷,可熟練掌握中、英、法、德、日、韓等語種,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。董風雲要求團隊的成員既要有傳統編輯的功底,又要有現代出版的傳播意識和市場意識。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文稿加工,而要能根據市場的需求,在編輯、傳播和市場行銷方面發揮作用。團隊的每個成員都能根據自己的專業、興趣方向,承擔書系的策畫、編輯、推廣和行銷工作。
五、完全市場化的運作
傳統的做書模式,對於市場和行銷的掌握都不是特別準確。而甲骨文則無論是內容選擇、裝幀或行銷手法上,都完全市場化。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,董風雲積極與新媒體和網路公司結合,在與知識服務商及運營商「羅輯思維」和社區網站「豆瓣」的合作中,甲骨文不僅獲得超過1000萬的「碼洋」,還通過視頻和音頻節目,大大提高了書系的知名度。
對於這類合作,董風雲表示,他看重的是管道的拓展。「我們跟他們的合作,無論曲線怎麼樣,我都滿意,賣得少我也滿意,因為我覺得他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天地。」
六、風格突出的裝幀設計
董風雲堅信,文化產品要以「我」為主,才會有一以貫之的風格。甲骨文所有的視覺設計都是由宋濤完成。宋濤原先即在社科文獻出版社擔任設計工作,很有自己的想法,但原來的工作模式並不適合他發揮自己的個性。
出於對同事的瞭解,甲骨文工作室相信宋濤會有好的設計思路,便任由他發揮,完全不干涉他的設計理念。董風雲稱,「他的設計也不是標新立異,而是要體現自己的思考,突破那些固有的觀念。」
在為甲骨文做設計的幾年裡,宋濤也快速成長,從單純的設計師成長為社科文獻出版社設計中心的負責人。對此,董風雲在一次分享會上表示,「我覺得編輯不僅是一個編輯,還要做個思維和創造力的激發者和釋放者。你首先得讓自己釋放,讓你周圍所有的人釋放,你讓你的東西變成一個有創意的東西。」
▉在路上:出版社內工作室還有很多可能
大陸社群平台「知乎」上曾出現一則:「如何評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甲骨文系列叢書?」的提問。其下的回覆裡,讀者的評價包括:
「這個系列的書,裝幀設計是沒得說的,選題比較豐富,值得關注。」
「設計簡約而不簡單。」
「首先顏值上說,甲骨文叢書不論封面設計、裝訂品質還是用紙上都非常非常好,我一直認為甲骨文叢書在,紙質書不死。」
不過,也有讀者覺得訂價普遍太高,「甲骨文走的是『華貴裝逼』路線。」
在思想的疆域中馳騁,是董風雲對甲骨文未來的期許。他說,甲骨文將來可能不僅是一個圖書品牌,還可以做很多事情。「我們不能把自己定義為編輯,我們只是在做內容,而內容的範圍非常廣泛,我們目前缺少的只是技術而已。甲骨文好比遊牧民族,可以去開拓更廣闊的天地。」董風雲說。
隨著更多年輕編輯帶領的出版社內工作室的崛起,相信這樣的「遊牧民族」會越來越多,出版的疆域也會越來越廣闊。●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