詹宏志談出版:匠人編輯 vs. 拓荒編輯
詹宏志談出版:匠人編輯 vs. 拓荒編輯 設法活著回來(組圖)
2019-11-14 20:45
出版業還有太多未知領域待探索,重點是如何「活著回來」。
詹宏志談出版/匠人編輯 vs. 拓荒編輯 設法活著回來
初秋夜晚,電商龍頭PCHome董事長詹宏志暫時拋開「雙11購物節」年度大事,回到資深出版人的身分,分享他對出版業市場與前景的觀察。他很直白地告訴出版業,別指望紙本復興、別把電子書當成敵人,當代的編輯不是不努力,但忽略了新興、更廣大的防區;只要願意,出版業還有太多未知領域待探索,重點是如何「活著回來」。
詹宏志,1956年生,南投人,台大經濟系畢業。現職為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。他的頭銜很多,是趨勢專家、是電商龍頭、是作家,是名服裝設計師詹朴的爸爸。年輕一代可能不知道他來自出版界,而且功績赫赫,幾乎可以說是「神」級人物。
很久沒有公開談出版觀察的他,11月8日應文訊誰誌之邀,在「讓我們想像讀者─文學x行銷」系列講座壓軸場談「新的出版地平線:別悲觀,最好的時代還沒來(最壞的也還沒來)」,題目很直白,全場滿座,而且欲罷不能,原定一個半小時的演講足足講了兩個半小時,直到夜深,才不得不散場。(文訊雜誌社「讓我們想像讀者─文學x行銷」系列講座共有4場,全文逐字稿將刊登於12月號文訊雜誌。)
離開出版業已有一段時間,詹宏志說,現在談出版有點膽怯,也有點尷尬。觀棋不語雖是美德,但也很痛苦,做了30幾年職業編輯的習性無法消除,看到相關資訊總忍不住要想,邊想邊告訴自己不要想了。「我有現在該痛苦的事,雙11很痛苦,一邊要看流量怕當機,一邊又要搶買。」幽默的開場,讓台下哄堂大笑。
【傳統出版的難關:眼球逃散】
詹宏志說,出版業的變局發生算來已有20多年,傳統出版業不是不努力,而是很努力也只能維持平盤,傳統形式的出版是在萎縮,社會份量也變輕了。如果把出版界定在紙本,現在無疑是最壞的時代,而且崩壞還沒到谷底。不過,如果把出版定位成「有人書寫,有人閱讀」的過程,那麼,當前出版規模之大,史上未見;作為編輯與出版人,這可能是最好的創世紀狀態。
有人把出版萎縮歸因於網路,認為書是被網路取代了。詹宏志並不同意,他認為對出版影響最大、對閱讀傷害最大的是「眼球逃散」;電視出現之後,分掉人們原本拿來看書的時間,網際網路出現,只是加速眼球逃散。
對出版影響最大、對閱讀傷害最大的是「眼球逃散」;電視出現之後,分掉人們原本拿來看書的時間,網際網路出現,只是加速眼球逃散。
【紙本編輯錯過了什麼?】
回顧過去20多年出版界面臨的變局,詹宏志認為網路時代的創新,每一件都與「編輯」概念有關,但是,紙本編輯錯過了一整套新科技,錯失了能夠大展長才的戰場。
1、閱讀者的眼球移動時,編輯沒有跟著移動:
新工具出現時,編輯沒有想到那其實就像發明印刷術,是「工具」的擴大;編輯沒有跟著讀者的眼球移動到新領域去。
2、查考資料者移動時,編輯沒跟上:
從前要查資料必須找字典、找百科全書,現在的查考者只要google就行。但是,搜尋引擎其實並沒有解決查考者的問題,演算法搜尋得來的結果錯落散置,它需要相關性之下更進一步的編輯,但編輯不知道那是他該做的事。
3、多媒體內容興起時,編輯沒跟上:
多媒體內容也是出版品,如果編輯能與美術設計、程式設計師合作,把文字、圖像、聲音、影像全部結合,讀莎士比亞劇本讀到魯特琴的同時,可以立即看到魯特琴長什麼樣子、音色如何;這會讓工具書變得更強大、知識累積更快速。
4、付費頻道興起時,編輯沒跟上:
付費頻道賣的是「議題」與「作家」,怎麼找出一個被社會需要的議題、怎麼找到有潛力成為名嘴的作家,這些事不正是編輯的專長嗎?但這個市場也不是編輯開發出來的。
5、社群網站興起時,編輯沒跟上:
社群是一種同溫層,用某種內容把一群人連結起來;有了這群對某種內容感興趣的人,相關商機跟著聚合。其實,雜誌就是社群,聚集了知識的同好層;把這些人和內容連結起來,正是編輯的工作。
【編輯必須擴大防守區】
錯過這些新科技、新工具,時猶未晚。詹宏志指出,開創這些新科技的網路工作者,沒有經過編輯工作的訓練,搜尋引擎只用相關性查找顯然不夠;經營一個作家、激勵作家,讓他發光發熱;找出能夠「攪動社會情緒」、讓社會有感的議題,這些都是編輯最擅長的事;甚至可以說,這些新科技裡,屬於編輯的工作「根本還沒開始(做)呢」。
他提醒編輯人必須擴大防守區,把出版的範圍拉開、拉大。凡是有人提供內容、有人在讀,那就是出版;一切閱讀、閱聽形式都是出版;所有知識生產的媒介工作都是出版。
今天有太多的出版不是發生在傳統出版領域、不在出版人的防守範圍裡,詹宏志說,那是因為出版人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。不要再期待紙本復興,那不會發生。不要怪年輕人不看書,現在的年輕人依然很聰明、很有見解,只是他們的知識來源管道、形式跟上一代不同。
「我們可能太注重形式,而忘了本質」,詹宏志這麼感嘆。從前最好的形式是紙本,現在有別的形式,例如網路閱讀、電子書,只是它還沒發展成熟,不要小看它繼續演化的能力。
從前最好的形式是紙本,現在有別的形式,例如網路閱讀、電子書,只是它還沒發展成熟,不要小看它繼續演化的能力。(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)
【下一世代編輯:文藝復興人】
往前看吧,詹宏志期許下一世代的編輯應該是「文藝復興人」,要對所有的出版形式都有若干程度的理解,把各種形式一次做好,生產一次就可以創造多元服務與收入。
他指出,程式、人工智慧再厲害,也無法處理「斷裂式」創新,沒發生過的事它沒辦法無中生有。程式不懂怎麼跟社會溝通,不懂怎麼激勵作者創作,但這些事人類編輯都會;編輯擅長的選題,就是找出這個世界還不知道的需求,找出這樣的內容去撞擊社會。當然,這樣的編輯會是多重技能混合體,主管也必須對各種跨界技術有若干了解,才能管理。
他也提醒編輯要有行銷的思維,以前做出版可能是8個編輯搭配1個行銷,現在也許應該反過來,變成1個編輯8個行銷,生產應更節制,但要更費力氣去思考行銷,做更多營銷活動。
但是,這不代表傳統編輯、紙本編輯應該改行。相反的,真正厲害、精於文字的傳統編輯應該設法把工作做得更精、更好、更高價,朝向職人、工匠之路邁進。
【匠人編輯vs. 拓荒編輯】
前面說到紙本編輯沒有跟隨科技發展而移動,但是這個產業總有一些人願意移動。詹宏志呼籲經營者擴大面向、多元發展,靠著匠人編輯維持一定營收,支撐願意學習新技能、願意移動的探險隊去探索未知的空白世界、去想像各種不同形式的出版,最重要的是「想辦法活著回來」。
出版業未來到底會怎麼樣,全世界都沒有答案,付費牆看似成功的紐約時報也還不知道,變數仍多。詹宏志請大家把兒時讀過的經典故事「所羅門王的寶藏」找出來再讀一遍,第一批冒險者手上是不會有地圖的,他們能做的只有盡可能備好補給,朝著空白地帶出發,但只要他們活著回來,就能畫出第一張地圖,讓後面的人依照這張地圖做更好的準備,再去冒險。
聽詹宏志講出版是種享受,帶著老派紳士的風範,說起話來不急不徐,明明是口語卻彷彿「聽」有聲書般豐厚;這要歸功於他的詞彙豐富、語意節奏分明,這,當然是閱讀練就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