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書系40年進化史─什麼是「書系」? - 專題企劃 - 誠品站 Eslite Station

台灣書系40年進化史─什麼是「書系」? - 專題企劃 - 誠品站 Eslite Station



2019.6.28

台灣書系40年進化史─什麼是「書系」?

更多完整書單介紹,詳見【未來編輯室】

 嗨,你們知道什麼是「書系」嗎?
好久好久以前,那時候的人們書架上的每一本書,幾乎都有自己的書系密碼。
翻開村上春樹的小說,你一定好奇過,書背上的「藍小說」是什麼意思?每本藍小說還有一個編號,「藍小說905」是《遇見100%的女孩》,「藍小說913」是《挪威的森林》。到書櫃找下一本書吧,《黑天鵝效應》書背上一樣有「from 51」的編碼、《鯨魚在噴水》書背則是「SOURCE 1」。

「藍小說」即是「書系」的名稱,而「905」是出版順序編號,代表在書系裡的第905本作品。書系和編號,就像街道上的門牌號碼,讓讀者尋著每條有共同特色的路線,找到自己喜歡的景點,讀完一本,繼續讀下一本。
不過,這條路是何時、由誰、為什麼開始鋪陳的,對應了什麼樣的環境呢?

如同道路的開闢,是為了連接當地人們的生活;而書系的開啟,一樣也對應了某個時代、社會上某一群人的閱讀需求。縱橫交錯的道路溝通為城鎮,風景各異的書系,則編織出一個社會對知識的渴望與想像,和你我一樣,也會隨著時代的進展而不斷進化、演變。
觀察書系的誕生、持續與轉變,彷彿一種「閱讀不同時空」趣味。經濟快速成長的年代,財經書籍應運而生;解嚴後的自由時空,大量外國翻譯小說灌溉了文藝青年;網路科技的興起,帶來另一股學習熱潮;如果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迎頭趕上知識的渴求,也會對應到風格與設計類的書系出現。

對讀者來說,書系是繼續閱讀的方向
對出版者來說,書系是理念與路線的表達
對書店來說,書系是幫助人找到書、書找到人的指引

1984年,遠流出版總經理詹宏志,對應80年代台灣經濟型態的改變,策畫了台灣第一套書系「大眾心理學全集」,滿足上班族對療癒身心、提升競爭力的閱讀缺口;統一規格穿上綠色書封制服的策略,也滿足了當時大型書店通路的陳列需求,走進書店馬上可見一整櫃內容相關的「綠皮書」,讀者容易辨識找書、而書店員也方便查補上架。這套震撼書市的出版策略,很快被其他出版社參考沿用,成為台灣書系出版與行銷的「原型」。

從此,書系操作模式也豐富了編輯人的內涵與功能,由過去經營人際關係、邀稿、整稿、編排、校對的角色,轉變成觀念創發者、知識策畫人、書系的總設計師。

書系的種類,與社會的知識需求有關;書系的興起,與書店的空間陳列有關;書系的擴展,與出版的多樣嘗試有關;而書系的轉變,與讀者的購書行為有關。

讓我們轉個身,對它打聲招呼吧,進入書系世界之旅,現在開始。

書系與其他類似概念比較

#1套書→不可分拆的完整概念

一個完整無缺的全集,採多冊合售,原則上可以說是「一種書」,加總起來是完整的內容,只是分冊出版,少了其中任何一本都有缺漏。


#2叢書→內容相近的聚集

將內容相近的舊書聚集在一起,重新編纂成有次序的書物群;或一次多冊出版新書,給予叢書名稱與序號。


#3文庫→更平價能普及的叢書

西方的出版產業有精裝本、平裝本的區別,新書出版時會製作精裝本,過一段時間再以較平價的平裝本重新印行。奠基於平裝本文化,日本出現了把叢書用更低廉的價格、較小的開本印行,普及到大眾、能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的「文庫」。


 #4書系→聚散皆有強烈目的性

有一個能涵蓋出版旨趣的書系名稱,其中每一本書都保有自己的完整性格,彼此又能聚集成一系列共同的概念。既是單行本的聚合,可零售也可合售。如果說單行本是一個個獨立的個人,書系就猶如社群,擁有共同的特性與力量,卻不是固定不變的組合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