顛覆閱讀定義 「書」何必只靠看文字
顛覆閱讀定義 「書」何必只靠看文字
聯合報系願景工程「尋找台灣閱讀力」專題,探討閱讀的未來。坐下來看一本書,是傳統對閱讀的印象。隨著科技硬軟體與生活習慣不斷變化,越來越多人已改用手機App「聽」書、看網路影音課程「講」書、在工作坊「實作」書或在桌遊「玩」書,不但快速改變閱讀的定義,也擴大閱讀的各種可能。
線上課程、App 正夯
「閱讀方式已很多元,政府不能只跟上電子書!」聯經出版社總經理陳芝宇表示,時代改變,出版社如何擴大讀者很重要,聯經前年推出彭明輝《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》,不少讀者反映想聽彭明輝的課,這門課於是成了「好學校」課程平台的熱門影音課;聯經與聯合線上「一刻鯨選」App合作,讓民眾用15分鐘聽知識音頻,吳若權等主講人也獲不錯反應。
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早早開拓全媒體,針對成人、兒童聽眾量身打造出多元產品,還熱到對岸去。在Udemy等課程平台乃至去年成立的親子天下線上學校推的影音課,每年成長兩到三倍;給小孩聽故事或親子共讀的親子天下App,有十萬人下載,與大陸App合作的音頻課更有六萬人付費訂閱。信誼出版社也推出App、動畫影音、從書延伸的桌遊等。
載體多元 出版業重定位
「讓閱讀想像跳脫紙本書,管道載體就會很多元。」何琦瑜說,親子天下主要服務家長和老師,讀者需要多元化,他們就提供多元化。她觀察,讀者學習需要沒有降低,而是更高,只是學習方式不一定要用文字,而是隨不同場域、處境有不同需要,「我們把自己重新定位成內容的提供者,重點是要作為讀者需求和市場供應的橋樑。」
像台灣頻寬吃到飽,新手媽媽喜歡在餵奶時看孩子情緒或閱讀教養等影音課,覺得比看書、光聽都更方便又專注;大陸上網成本高,通勤時間動輒一小時,聽眾就習慣聽音頻。如今親子天下從紙本書延伸的線上課程銷售是電子書兩倍半,含音頻等數位出版總營收,已占含雜誌等所有平面出版的十分之一。
線上課程 取代傳統圖書
城邦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表示,台灣影音、音頻等線上付費內容開始成形,目標是以讓讀者學會為準,往往有清楚的提綱挈領,比紙書更加友善,城邦也有不少線上課程。他強調,讀者吸收知識需求永遠在,「讀者有困難,我們提供解決方案」,預測這類內容將隨平台擴大而普遍。
關注出版研究的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觀察,線上課程已取代許多圖書,成為新的知識來源形式,理財、Know-how等學習類尤其明顯,他在台大數學系教高等微積分,學生課外也是靠影音而非書籍學習。
美有聲書 成長超越電書
此外,歐美近年風行有聲書,美國有聲書成長比率還大過電子書;今年台北國際書展與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合作的出版人才培訓課程,就是以有聲內容、複合出版等為主題,馮勃翰也看好音頻等有聲書在台普及度。他強調,影音、音頻等新出版形式一方面雖侵蝕掉傳統出版領域,但也是鼓勵出版業者用新的技術和呈現回應讀者需求。
不過他認為,新的數位模式要普及,能規律提供讀者需要產品的平台很重要,才能吸引讀者固定前往。因此封閉式App除非提供內容多元,不然讀者最後恐怕還是會選擇YouTube等大型平台。
知識產品化 挑戰出版人
閱讀形式龐大多元化,也對出版形成新挑戰,如何讓讀者和想要的閱讀類型找到彼此,落實推廣閱讀?何琦瑜認為,出版人必須打破同溫層,具備將知識內容產品化的企畫力和執行力,另因書籍四到五成銷售管道已不在實體或網站等大型書店,而是流落在分眾化的細碎通路與社群,出版人也須擁有整合通路的能力。
書店只賣想推的 有效否
馮勃翰也認為,台灣出版產值相比全球嚴重衰退的特有現象,關鍵在於讀者與想要的閱讀內容沒機會相遇。他分析,這一來因為出版社未能傳播出自己產品,二來是從實體到虛擬的大型書店通路,都是推銷自己想推的書,沒有扮演好服務讀者需求和資訊流通角色,「資訊傳不出來」。
他舉例,亞馬遜網站會根據讀者過往購書跳出建議書,且非常精準;台灣網路書店配對演算法則很粗糙,首頁也都是自己選書,實體書店也往往只推自己選書,如此就容易失去其他讀者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