獨立出版,在夾縫中生存

獨立出版,在夾縫中生存

2017-07-24
■台灣部分獨立出版及書店以「書業風景裡的台味組合」為主題在香港書展中設展位。■台灣部分獨立出版及書店以「書業風景裡的台味組合」為主題在香港書展中設展位。
炎夏七月,又迎來一年一度的書展,猶記得每年行書展,總會見到展場當眼處被大型出版社佔據。在今年參展商數目創新高的情況下,有那麼一個獨立出版的群體,覓得了自己的位置,由十多間獨立出版單位組成的「出版前沿共同體」,打着「獨立出版,眾聲起浪」的旗號,悄悄降臨書展,盼讓讀者知道,主流出版以外,也有另一種聲音。■文: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、攝:張岳悅
近年,獨立電影、獨立音樂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,本地獨立電影節迎來第十個年頭,獨立音樂也存在一段時間,伴隨着最近的「Hidden Agenda」事件,令獨立音樂更受注目。獨立電影和獨立音樂之所以紛紛冒起,其中之一的原因是主流的品味已不能再滿足大眾,商業模式對部分觀眾而言,是「可一也可再」,而獨立音樂及獨立電影所涉及題材多是另類,「可一未必可再」,加上製作人用心創作,令觀眾更受落。然而,相比起獨立電影與音樂,獨立出版似是寂寂無名,獨立出版在香港究竟處於什麼樣的境地呢?趁着書展期間,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。
獨立出版的定義
張小鳴(Albert),是「出版前沿共同體」的召集人,在主流出版機構工作多年,反讓他慢慢步向獨立出版,他成立了獨立出版單位dirty press,並擔任出版總監,dirty press亦是是次參展的獨立出版單位之一。這個看似特殊的群體在書展佔了一角,然而,對許多讀者而言,也許聽過「獨立出版」這個名詞,但卻不一定清楚是怎樣一回事,那麼何謂獨立出版呢?
在主流出版的市場裡,大型出版社選擇出版書籍時多會以商業利益作考慮,出版社會考慮書的內容是否迎合大眾口味、出版後是否暢銷等,而獨立出版則不然。根據Albert的說法,獨立出版的定義是出版社出版書籍,不以商業利益作主要考慮,也未必會考慮主流市場的需要,出版的題材多是較另類或被社會排斥的議題,這些議題正是絕大多數主流出版社未必喜歡的題材,獨立出版則正正填補了出版界的一塊空白位。
位於灣仔的藝鵠專門出售獨立出版書籍,例子如冷門的歐洲文學、題材另類的藝術類書籍等,都能在藝鵠找到。藝鵠主席馮美華(May)表示,現今社會早已存在一套既定的出版系統,大型書商會考慮主流的口味,而獨立出版則不受主流價值影響,也不受大眾口味影響,背後更不需要大財團的資金支援。
未能聚沙成塔
在香港人眼中,台灣是個文化發展蓬勃的地方,就獨立出版而言,當地有獨立出版聯盟,旨在促進當地各獨立出版社的交流,集合當地獨立出版力量。劉霽是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,也是「一人出版社」社長,他表示,自從開了出版社以後,就發覺越來越多獨立出版社成立,未來可能有越來越多人想脫離主流群體,做自己想做的事,當時在國際書展上,他們邀請了其他小型出版社一齊參加,後來發現獨立出版社越來越多,於是在2015年成立聯盟,提供資訊平台,把資源集中起來,在聯盟中尋求新的可能性。
反觀香港,則是另一種境況了。「其實香港一直有人從事獨立出版的行業,但是有很長的一段時間,都是各自在單打獨鬥。在社會中,獨立出版的可見度低,各獨立出版單位未能聚集,分享資訊。」Albert說。正因為獨立出版的透明度低,大眾不甚了解,獨立出版的力量微薄,所以亦推動了「出版前沿共同體」的成立。
大眾欠缺認知
Albert指出,現在一些有點「江湖地位」、近乎主流的出版社都是由獨立出版走過來,可惜在香港,即使存在了好一段時間,也未能打入大眾眼中,Albert表示,少人認知獨立出版,絕非理想的狀態,他以超市及士多作比喻。「超市和士多,從購物的角度來看,兩者沒有分別,看書亦如是,讀者不會考慮讀物究竟是獨立出版,還是主流出版,然而,當多數士多被各大超市主宰時,小店的生存空間被抹殺,漸漸消失,當小店被淘汰,變相由超市作主宰,當超市不售賣某產品,我們的選擇便變相減少。」他說。套用在獨立出版和主流出版的情況下,可得同樣道理,當主流的出品佔據市場時,變相牽引讀者的口味,令讀者更少機會接觸和認知獨立出版,是惡性循環。
現時,本地的獨立電影和音樂發展愈趨成熟,其中一個重要原因,是過去幾年一直有一批有心人去推動發展。以獨立電影為例,在合眾人之力下,不難看見獨立電影多了放映空間,加上消費者開始願意衡量商業與非商業產品的價值,因此,獨立電影的生態發展越來越健康。然而大眾卻未能把該想法套在獨立出版上。Albert表示:「對於香港的讀者而言,書就是一本書,不會考慮到生產機制,然而,這個認知的過程很重要,因為影響着他們對書的選擇,讀者的閱讀、購買書籍刊物的行為,背後影響着出版單位對書籍刊物的選擇空間。」
困難掣肘多
獨立出版,沒有大財團的支持,而且單靠出版人單薄的資金來源,加上獨立出版發行量少,變相令成本高。Albert解釋:「香港過去都採用傳統出版方式,在印刷廠印刷時,要印一定的數量,否則數量少,令書本的成本太高,出版社不但賺不了錢,甚至蝕本,印刷書籍,所掏的錢肯定不少,但對很多從事獨立出版的人而言,平時都需要打份工,印刷要自己掏『荷包』,風險很大。」
此外,由於獨立出版所選擇的書籍題材較為另類,雖說能為出版界填補了那一塊空白,可是由於題材小眾,加上被大型出版社所出版的主流讀物牽制,獨立出版社便難以保證穩定的讀者群。May表示要獨立於主流,其實困難重重,她表示也經歷過即使和不同地方的小書店聯繫起來,甚至把書送給他們,卻還是賣不出去。同時,由於獨立出版社的資金有限,不像大型出版社般能花大量金錢推廣刊物,變相令作品未能順利向大眾推廣開去,自然令原本已小眾的產品更加邊緣化。
再者,獨立出版社出版書籍後,需要一定的銷售渠道,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渠道是獨立書店。引用Albert的說法,因大集團的發行與連鎖書店未必可以有效照顧獨立出版的需要,而獨立書店,則能提供較多元的選擇。獨立出版聯盟秘書長、逗點文創結社社長陳夏民表示,當地的獨立書店很多,假設今天有一個獨立出版的作品做得不錯,大家便會互相聯絡,幫忙進書,假設能在獨立書店售出五百本,影響力是非常大的。但以現在的情況來看,本港的獨立書店未能聚集成一個群體,彼此間的關係未能建立起來,資訊的流通亦相對較弱,加上近年不少樓上小書店或獨立書店,如位於銅鑼灣的開益書店、旺角的綠野仙蹤書店結業,令原本的流通渠道變得更窄。
絕處也可求生
就以上的情況來看,書店的結業、資金問題,看似令本港的獨立出版陷入困境,但是否就此走入死胡同,倒也未必,陳夏民便提出了一些看法。他說:「當地的獨立出版做得頗成熟,因為台灣的出版流程透明度高,在當地,每個流程都可以拆開,找不同的人做,這些過程都牽涉技術問題,而台灣的印刷一直做得很好。同時,在台灣,作者可以直接聯絡設計師合作,當你很容易找到人才幫忙時,要出書便相對簡單。」對於本地的獨立出版前路,他是樂觀的,他認為,香港不是說做不起來,只是現在仍處於新的階段,在他看來,香港也許是需要找個方法,讓人知道有哪些編輯的存在、有哪些印刷廠的存在,把這些資訊加起來,成為一個組合,無論對作者、還是出版單位,都能得到很多幫助。
雖說獨立出版面臨的難題仍很多,但Albert亦指出在科技愈趨先進,再結合不同形式的情況下,令獨立出版相對比以前來得容易。Albert提出了一個按需印刷(on-demand printing)的概念。他指出,這種技術在香港未盛行,但在台灣卻十分盛行。按需印刷所印出來的書,與一般坊間的書並無差異,但數量可低至只印刷幾本亦可,但基於成本考慮的問題,則通常由數百本開始。Albert指出,在香港其中一個做出版最困難的是空間有限,而租金太高,如果用主流印刷出版是很難應對的,而實行按需印刷,則較易控制數量,而且「起貨」速度快。他認為,台灣的出版印刷業行先於香港,而兩地不妨多交流,參考台灣的做法,而藉着成立「出版前沿共同體」,希望亦可促進兩岸業界的交流。
陳夏民補充,在獨立出版這件事上,不可武斷地否認香港沒有創意,每個地方所執行的方式都不一樣,但需要把各獨立單位整合起來,當小單位合作起來,資源運用亦更得心應手。他表示,每個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特色,彼此可以互相激盪,共享資源,創出有趣的新事物,讓大家覺得出版也是有趣的事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